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十章文化的享受(1/10)

本站新(短)域名:ddshuwu.com

第十章 文化的享受

智识上的鉴别力

教育和文化的目标,只在于发展智识上的鉴别力和良好的行为。一个理想的受过教育者,不一定要学富五车,而只须明于鉴别善恶;能够辨别何者是可爱,何者是可憎的,即是在智识上能鉴别。最令人难受的,莫过于遇着一个xiong中满装着历史上的事实人wu,并且对苏俄或捷克的时事极为熟悉,但见解和态度则是完全错误的人。我曾遇见过这一类的人,他们在谈话时,无论什么题目,总有一些材料要发表chu来,但是他们的见地,则完全是可笑可怜的。他们的学问是广博的,但毫无鉴别能力。博学不过是将许多学问或事实填sai进去,而鉴别力则是mei术的判别问题,中国人于评论一个文人时,必拿他的学行和识见分开来讲。对于历史家尤其应该如此区别。一个满腹学问的人,或许很易于写成一bu历史。但所说的话或竟是毫无主见与识别的。而在论人和论事时,或竟是只知依入门hu,并无卓识的。这zhong人就属于我们所谓缺乏智识上的鉴别力。qiang记事实是一件极容易的事情。历史上一个指定时代中的事实,我们极易qiang记,但分别轻重和是非,则是一件极难的事情,而有恃于一个人的见解力了。

所以一个真有学问的人,其实就是一个善于辨别是非者。这就是我们所谓鉴别力,而有了鉴别力,则雅韵即会随之而生。但一个人如若想有鉴别力,他必须先有见事明min的能力,独立的判断力,和不为一切社会的、政治的、文学的、艺术的或学院式的诱惑所威胁或眩惑。一个人在成人时代中,他的四周当然必有无数各zhong各式的诱惑,如:名利诱惑、爱国诱惑、政治诱惑、宗教诱惑,和惑人的诗人、惑人的艺术家、gan人的独裁者,与惑人的心理学家。当一个心理分析家告诉我们,幼年时代的脏腑效能的zhongzhong不同的运用,切实有关一个人日后生活中的志向、挑衅心和责任心,或便秘症引起暴躁的xing情时,凡有识力者对之,只可付诸一笑。当一个人错误时,他简直就是错误的,不必因震于他的大名,或震于他的高shen学问,而对他有所畏惧。

因此识和胆是相关联的,中国人每以胆识并列。而据我们所知,胆力或独立的判别力,实在是人类中一zhong稀有的mei德。凡是后来有所成就的思想家和作家,他们大多在青年时即显louchu智力上的胆力。这zhong人绝不肯盲捧一个名震一时的诗人。他如真心钦佩一个诗人时,他必会说chu他钦佩的理由。这就是依赖着他的内心判别而来的;这就是我们所谓文学上的鉴别力。他也绝不肯盲捧一个风行一时的画派,这就是艺术上的鉴别力。他也绝不肯盲从一个liu行的哲理,或一个时髦的学说,不论他们有着何等样的大名zuo后盾。他除了内心信服之外,绝不肯昧昧然信服一个作家;如若那个作家能使他信服,那个作家就是不错的;但如若那作家不能使他信服,则那个作家是错误的,而他自已是对的;这就是智识上的鉴别力。这zhong智力上的胆力,和独立的判断力,无疑地必须一己的内心中先ju着一zhong稚气的、天真的自信心。但一己的内心所能依赖的,也只有这一点,所以当一个学生一旦放弃他个人判断的权利时,他便顿然易于被一切人生的诱惑所动摇了。

孔子好像已经觉得学而不思比思而不学更不好,所以他说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他必因看见弟子之中这zhong学而不思的人太多了,所以他要提chu这zhong警告。这个警告其实也是现代的学校所极为需要的。我们都知dao现在一般的教育,和一般的学校制度,都偏于割舍了鉴别力以求学问。视qiang记事实即为教育的本shen目标,好像富于学问即会使人成为一个高士。但是学校中为什么要贬视思想?为什么要歪曲学制,而将愉快的求学企图变成了机械式的、严定尺寸的、划一的和被动的qiang记事实?我们为什么要把智识置于思想之前?我们为什么愿意称呼一个仅是读足了心理学、中古历史、lun理学和宗教学学分的大学毕业生为学成之士?这zhong学分和文凭何以会取代了教育的真正目标的地位?何以会使学生们的心目中也认为是如此的?

理由很简单:我们所以用这个制度,因为我们是在将民众整批地教育,如在工厂里边一般。而一涉工厂的范围,则一切都须依着呆板的机械式的制度去行事了。为了保护学校的名誉和将产wu标准化起见,所以学校要发给文凭,以为证明。为了须发文凭,便不能没有次第;为了须分次第,便不能没有记分;为了须记分,便不能没有大小考试了。这全bu的程序,成为一个整个的合于逻辑的必然事件,而使人无从避免。但机械式的大小考试,为害之大,远过于我们所能想见。因为它立刻使人注重qiang记事实,而忽略了鉴别力的发展。我本人曾当过教师,很知daochu历史题目确比一般的泛常普通智识题目较为容易,印批分数时,也较为省力。

而危险在于这zhong制度一经订立之后,我们即易于忘却我们已渐渐或将要脱离教育的真正理想目标,即我所说的智识上鉴别力的发展。所以孔子所说:“多见而识之,知之次也。”这句话,仍有牢记的价值。世上实在无所谓必修科目,无必读之书,甚至莎士比亚剧本也是如此。学校好似已采用一zhong愚笨的概念,以为只须从历史或地理中采集若干有限的资料,便足以供一个学者所必须。我曾受过相当的教育,但我至今弄不清楚西班牙京城叫什么名字,并且有一个时期还以为哈瓦那是一个邻近古ba的海岛呢。必修课程的规定,其危险在于它义涵一个人只要读完这个课程,便已在事实上知晓了一个学者所应知晓的事情。所以一个毕业生离校之后,即不再企图更事学问

本章尚未读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--->>>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